返回首页 | 联系我们欢迎访问吉林师范大学分院官网!今天是:
语言文字工作当前位置: 首页>教学管理>语言文字工作

“O”的尴尬

2013-06-25 阅读次数:

    我的名字叫做“líng”,我的本来面目是“O”,我有两化身:一个是“0”,另一个是“零”。前者是阿拉伯数字,是舶来品,是中国文化经济与世界接轨的必然产物。后者是我的雇工,学术上称之为“假借字”。人们通常只知道是简化,其实汉字为了求区别,也常常繁化,“一二三”它们之间的区别不大,写成“壹贰叁”区别就大了,“零”就是我的大写形式,是我雇用来的,其实它的本义是“下雨”,如《诗经·鄌风·定之方中》:“灵雨即零”,进而引申为“像雨一样地落下”,如“感激涕零”。 
    我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汉字,《现代汉语词典》和《新华字典》中都有我的一席之位,可是我性格孤僻,不怎么合群,我的同类们都是有棱有角的方块字,只有我是一个“无始无终”的圆圈圈。因为这个原因,人们常常把我遗忘。在汉字输入法中,五笔字型没为我考虑,拼音输入法也将我置之度外。在红头文件的标题或者落款中,我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,“2003年”常常被写成“二00三年”或“二零零三年”。我请来专家为我鸣不平,可人们还振振有词,说什么“圆一点扁一点没关系”,可是要他们将“一九九九”写作“一99九”,他们又绝不答应,可见人们是何等偏心!希望通过媒体的披露,我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。